网站首页 | 学习贯彻 | 十九大报告 | 领航新征程 | 代表之声 | 五年成就  
聆听中华母亲的诉说——感受阿克苏博物馆的文化魅力(上)
南宁市人民政府 www.aks.gov.cn 发布日期:2018-02-08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阿克苏日报 字号:[ ]

 

 

本报记者 邓丽娟

邦国无史,无以识其兴衰;地方无志,无以证其沿革。邦国有史,地方有志,自古而然。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通过阿克苏博物馆这台“时光机”,我们继续穿越千百年,看一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的各族人民。自汉代迄今2000余年,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共同维护边疆稳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各民族同胞披肝沥胆、英勇抗敌、无私奉献……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新疆正式进入祖国版图

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为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西汉中央政府于公元前101年设置使者校尉,使者校尉是西汉中央政府派驻西域的第一个最高官员。
    郑吉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他曾多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8年,西汉中央政府派侍郎郑吉率兵在车师(今吐鲁番盆地)屯田,并命郑吉护鄯善(今罗布泊一带)以西南道,即统管天山以南各地。
    公元前60年,先贤掸率领其部属数万骑归顺汉代,西汉政府派郑吉迎接先贤掸,并封其为归德侯。自此,西汉政府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从此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28年,考古工作者在今新和县玉其喀特乡一带发现了李崇印章。李崇是西汉后期杰出的将领,也是最后一任西域都护。王莽篡权后,失恩信,焉耆地近匈奴反叛。公元16年,王莽令汉军兵分两路,一路以王骏为西域大使、五威左率都尉,与西域都护李崇率兵经鄯善至尉犁,与莎车、龟兹、尉犁等地联兵,共同打击焉耆匈奴势力。另一路由佐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率兵,经车师趋西南击焉耆。焉耆诈降,王骏率领汉军兵分数路进入焉耆,却不料,遭遇姑墨、尉犁、危须兵士倒戈共击,全军覆灭。李崇及所属西域军政人员退守龟兹,与西域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守卫着汉代西域疆土,将一身忠骨抛在西域。

两汉时期中原对西域的管辖

在阿克苏博物馆历史文化厅,有一尊塑像手握佩剑,身披铠甲,高高举起令旗。在他身后的一面墙上,绘有一幅《出征图》。
    据阿克苏博物馆讲解员冯丽介绍,这尊塑像讲述的正是西汉将军陈汤的故事。电影《战狼2》中,主角冷锋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仅让听者热血沸腾,更深深触动了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出自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冯丽说。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西汉初,汉代驻军相继在今阿克苏境内的龟兹、姑墨等地开展屯田、兴修水利。屯田戍卒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动了西域农业的发展。汉代在西域实行屯田,保证了丝绸之路往来商旅的安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及文化的交融。
    位于沙雅县的汉人渠遗址长达100余公里,宽8米,深3米,附近曾发现汉代钱币和农田遗址。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不但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
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维护西域的社会稳定,汉代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修筑城池、堡垒、烽燧,形成重要的军事防御系统。 建于汉代的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库车县伊西哈拉镇西北,烽燧平面呈长方形,由底部向上逐渐收缩,基底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5米,残高约13米。

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为我国境内唯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单体烽燧,它是目前汉代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且位居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该烽燧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丝绸之路(新疆段)大遗址保护项目。
    东汉时期,中央政府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以陈睦为都护,耿恭为戊校尉,屯后王部金满城(今奇台西北);关宠为己校尉,屯前王部柳中城(今鄯善鲁克沁),屯各置数百人。公元91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它乾城,班超在西域征战斡旋30余年,御敌平乱,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东汉统一西域建立了卓越功勋。公元123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的儿子班勇担任西域长史,继续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统辖。
    永寿四年(公元158年)八月,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领工匠孟伯山等人所建关亭的刻石中仍称“永寿”。汉代中原地区,“亭”是掌管“捕盗贼”职能的,边境地区所设的亭主要是负责边境安全,具有警备候望的职责。位于拜城县黑英山乡北部的博孜克日克沟口的一处花岗岩壁上,刘平国治关亭诵刻石拓片验证了汉王朝在经营西域时修筑的亭垒,也是中原王朝在西域有效统辖的历史明证。
    在阿克苏博物馆历史文化厅入口处,可以看见“汉归义羌长印”照片的巨幅投影。1953年,于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遗址出土的“汉归义羌长”铜印,就是汉代颁授西域首领的官印,它为汉代铜质卧羊纽印,阴刻篆书。这说明,汉代对西域的管辖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参与政权管理,它不仅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而且使西域各民族上层人士皆忠诚于中央政权。

观照盛唐历史的窗口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唐代统一西域,并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以及回鹘西迁,是这一时期西域历史上的两件大事。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建立,龟兹等地多次向隋朝进贡,请求内附。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代在西州(今吐鲁番)设立安西都护府。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将安西大都护府迁至龟兹(府治今库木吐喇遗址),统辖西域军政事务;置焉耆(碎叶)、龟兹(驻威戎城)、于阗、疏勒安西四镇;还在龟兹重置都督府,治延城(今库车皮朗古城)。
    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维护西域地区的社会稳定,唐代在丝绸之路交通要道沿途设置了大量的守捉、戍堡、烽燧、驿站等军事设施。根据文献记载,阿克苏博物馆复原了唐代军镇遗址。可以看到,在东西两面各有一个瓮城,四周设有马面。城内可以看到点将台、粮仓、营房、将军府及祭祀台。唐代在西域设置的烽燧、关戍、城池,形成军事防御体系。至今在阿克苏地区发现的唐代遗址就有100余处,以烽燧数量最多,城池、戍堡遗址集中于渭干河、库车河流域和库车县唐王城附近。
    现存的唐代烽燧遗址清楚地再现了唐代军队在安西驻军的报警系统,烽燧沿丝绸之路交通线东西分布,从轮台县依斯塔那烽燧行至柯坪县亚依德梯木烽燧,共有15座烽燧遗址。另一条由亚依德梯木烽燧行至乌什县别迭里山口翻越天山进入中亚。
在阿克苏博物馆,观众可以看见通古斯巴西古城遗址微缩复原场景。通古斯巴西古城遗址位于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东西长约250米,南北长约240米,古城周长近1000米。它是目前阿克苏地区唐代城池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城。
    公元692年,武则天派三万兵移驻龟兹,这三万兵就驻守在以通古斯巴西古城为中心的九座城池当中,这也是它“九城之首”名称的由来。2005年5月,通古斯巴西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唐代的统一治理下,聚居在西域的各族居民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政治统一、社会稳定及丝绸之路的畅通,加速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开办:新疆南宁市人民政府  主办:新疆阿克苏地区行署办公室
承办:新疆阿克苏地区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